水,又再燒開。
茶香冉冉飄升,薰人微醉。
霧氣迷蒙,為她蒙上一層羅綺。
宛如小家碧玉,這般含蓄、典雅、溫潤。
她,是「木+木IDG Concept」。
形相·內涵
「木+木」的作品確如「小家碧玉」,典雅而又親切。與其他碧玉相比,「木+木」不只具書卷氣,更多了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活潑靈動。原來具傳統理念的設計,可以這麼「活」。
當然,並非所有人也能做到。
「我看過很多其他『傳統中國理念』的設計,但我覺得有些作品『露了形』。比如有人只是用新的物料來造小鳳仙裝,就說是modern china設計,我不是太認同這一套。」吳家丞說。
那麼,怎樣才能不「露形」?
「在我眼中,形相的背後一定有其思維。我們應該探討背後的根源,然後理解、抽取當中的核心思想、精神,再想想如何在現代落實,將它發展、延續下去。」
傳統思想不合時宜?
吳家丞又認為,很多中國傳統理念也切合現代設計,甚至「比modernism更到位」。
然而,不少人對此嗤之以鼻,「他們總會以失敗的設計作例子,說中國的思想不能融合現代設計」。
面對這個情況,吳家丞略帶唏噓地說:「中國仍需要些時間。」
他認為,平穩的經濟是發展文化的先決條件。只有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才有空間讓人思考、理解中國傳統思想。
佳士得 CHRISTIE‘S X 木+木
http://v.youku.com/v_show/
雲南古樹茶粉 + 宋代建盞 = 探究宋代點茶美學
http://www.tongchin.com.hk/article.php?id=39
古代文人四技「琴,棋,書,畫」中的琴是指古琴而不是古箏。
古琴古箏大不同
大部分人都誤以為古箏便是古琴,但二者有很大分別,如古琴是七弦的彈撥樂器,而古箏則是二十一弦。
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弦鳴樂器,音色深沉,古樸典雅,和音高,音色淳厚優美的古箏不同。
大師為古琴而犧牲健康
而沈醉於古琴之韻的Tommy分享了一件奇人奇事:「牆上掛著的古琴是我師兄所造的,話說他當年看見祠堂快要被清拆,便馬上收購那棵百年樹木。」
他為了令古琴能夠保留數百年而不朽,更不惜用有毒性的樹脂生漆古法為古琴上漆,令手和面部長年接觸微毒,皮膚上的敏感徵狀便印證著他對傳世古琴的堅持。
本來他可以用較安全的化學漆代替,但這種物料經不起時間的洗禮,所以他擇善固執,沿用樹脂上漆。
玩物與永恆
中國人對物件的觀念是「玉化」,傳世永恆,彌經歲月。
可見中國人一代傳一代的珍品,不一定是要十分名貴、罕有,而是耐用、有感情,盛載著不同歲月的印記。
輕輕拈著茶杯,香氣幽幽滲出。
除了茶香外,此室還隱約透著別的氣味。
細嗅一下,靜思一會,才發現散發著的,是一股木香。
這兒的板櫈、桌子、櫃子,都是木製的。
為何吳家丞如此鍾愛木製家具?為何他要為品牌取名「木+木」?
夢中之林
吳家丞解釋:「『木+木』即是『林』。『林』是中國人——特別是文人精神上的烏托邦。每一個人到功成身退之時,也會想歸隱園林。『林』是每一個中國人所追求的地方,是一個夢。」
他又說,現代人即使有「園林夢」,也未必能隨時歸隱,其居所亦頗為狹窄。所以,他希望以深蘊傳統哲思的家品,在有限的空間中打造出小小的園林,讓現代人尋到心靈上的寄托。
那麼,為何不直接稱之為「林」,而要喚作「木+木」?
集木成林
吳家丞笑指,品牌叫作「木+木」,是因為想「集木成林」,聚集志同道合之士。而當中的「+」,正正就代表著要和別人合作。
「只有和其他有相同理念的人一同努力,才可將『林』擴大。」惟有如此,才可將中國文化宣揚開去。
星火燎原,從來都不是易事。
在這逸致閒適的茶室之中,竟藏著一團不可吹滅的火苗。
「木+木」大家可能會聯想起林—「森林」「園林」,亦可以代表一種生活態度。而東方美學,中式的設計亦可以十分新潮,不一定是「老套」。
「木+木」有集木成林的意思,更隱含了中國文人最終「心屬田林」的憧憬。
傳世之林
Tommy認為,一個成功的產品,就世世代代也傳承下去的收藏品。如要達致傳世的目標,產品的本質必須要耐用,耐看及要有歲月的味道。
Tommy在設計中帶出其背後東方生活哲學。Tommy說:「大部份人會誤以為中國文化很俗氣,但他們卻不知道除了戴金戴銀,金碧輝煌,雕龍雕鳳外,簡單唯美也是中國文化之一。」
現在很多人都十分崇尚日式的清雅風格,卻不知道這些概念都是來自中國。
閒靜之林
生活美學,不只求物質層面,最重要是心理層面。要懂得「停一下」,讓急速的生活節奏回歸閒靜。
Tommy透過茶道修練文化,以茶結友,品鑑沉香及古琴欣賞的行為回歸文人雅士所鍾情的閒靜。
其實只要放眼看看中國藝文面貌,也許你也會發現它美好的一面,甚至會為它而著迷。
吳家丞靜待水燒開,又替我們添了些茶。
他沏茶的手法熟練、自然,直如儒雅之士。
如果你以為他自小已如此,你便被他騙了。
金毛蒲友是文青?
二十年前的吳家丞,是個「暴風少年」。一頭金髮的他,愛玩,愛「蒲」,喜歡到disco風花雪月。
與此同時,他又喜歡傳統事物、中式情懷,甚至嚮往文人生活。如此反差令人訝異,連他也笑言自己「人格分裂」。
吳家丞腼腆一笑,解釋道:「在我們的圈子中,中國文化是一些很特別、很另類的事物。當時的我會刻意標榜自己,所以會學習這些,形造反差感。另外,當時很流行日本文化,我也很喜歡。後來發現當中很多事物、思想其實源自中國,所以開始探索。」
在探索的過程中,吳家丞愛上喝茶、好撫古琴、喜閱四書五經。由「偽文青」,蛻變成真文青。
一把古琴,埋下種子
於學習華文化的旅途上,究竟誰是吳家丞的啟蒙老師?
吳家丞指,在不同人生階段中,的確遇過不少亦師亦友的人,「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自發性是學習華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吳家丞沈思一會,想起啟蒙自己的,原來是一個場景。
「當時大概五歲,我在爺爺家中。他的古琴掛在牆上,我覺得它的形態很美,那場景仍然歷歷在目,這大概就是我特別鍾愛中國文化的原因吧。」
他又說:「第一次聽到古琴的聲音,我已經很著迷。」
若以一種飲品喻年輕的吳家丞,我會說是薑啤——青春的甜氣泡,加上不受拘束的辛辣,強烈地刺激味蕾。
而現在的他,是一杯醇香的茶。
傍晚時分,沿著太子工廈區推進,樓下有廢紙城堡的回收廠,工人汗如雨下地收拾。走進工廈中,乘坐工廠的電梯,打開電梯門,有一間900呎的茶室呈現眼前。
古式茶具,各種的陶瓷,牆上的古琴,仿佛踏進了古代的空間一樣古典優雅。
甫步入店面,隨即被木枱上工整的茶具吸引,嗅著Tommy為我們即泡的青茶的茶香,坐著木製的板凳上,就如古代文人聚集一堂,在茶館飲茶談天。
茶與空間的秘密
在這裏品茶和在家中或茶樓卻大有分別,總覺得在這裏嘗茶完全沒有違和感的存在。原來答案就在空間上。
Tommy說:「我對茶的熱情不單純只受茶香、回甘的吸引,我會不知不覺間改變周邊的環境去配合茶的完整性,例如從以前簡單的茶具,至今發展了茶室的空間,為的是提升品茶的層次感。」
我瞬間恍然大悟,原來一個小小的空間可以造就出不一樣的氣氛。
中國美學也可以很現代化
而Tommy選擇要將傳統融入設計中,打破了一般人認為歐美或日韓系才是時尚的思維。他說:「傳統文代中所藴含的理念有太多空間去想像。如現在流行的「less is more」的簡約美學,其實早在中國已經有這樣的觀點。
大音希聲,大巧若拙,大成若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等。Tommy希望以茶文化影響一些設計師去尋根並能夠發揮東方生活美學的設計風格。
其實自家的傳統文化高如青藏高原,大如東北平原,深如長白山天池,根本不用將其他文化強套在自己身上。
工廈之內,別有洞天
踏入「木+木IDG Concept」,首先迎來的,是沁人心脾的茶香。
環顧此室,左側桌上放滿茶具,右側是几案兩張,牆上掛著一把古琴。燈光微黃,琴聲細細。若不道破,大概會以為這是一所茶舍。
有誰能猜到,這是一所室內設計公司?
「木+木」是一個以「以傳統文化結合現代生活理念」的東方概念品牌,創辦人為吳家丞先生(Tommy Ng)。吳家丞希望以家品呈現個性,「有如古來風雅士人的文玩深度」,以物言志。
為何他有如此概念?為何他如此鍾愛中國文化?吳家丞拿出自家茶具,沏一壺茶,娓娓道來。
因為茶,愛上中國文化
吳家丞指,自己最初接觸中國文化,是因為家庭及宗教原因。
「年少時,家庭有點複雜,由很富有變得很窮」,吳家丞曾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樣的經歷使他思索人生的意義。他嘗試從宗教中尋找答案,而在閱讀佛教書籍的過程中,吳家丞開始接觸到當中的東方思想。
然而,真正令他深入探索中國文化的原因,是因為「喜歡茶」。
「喜歡喝茶的話,自然會接觸紫砂壺;紫砂壺當中又有很多學問,會令人關注當時的歷史背景。而接觸茶杯,亦使我進一步研究古代的四大名瓷。慢慢地,你會發現想學的東西愈來愈多。」吳家丞笑說。
他形容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其興趣由喝茶擴展至香道(一門焚香木、鑑賞香氣的學問),以及彈奏古琴,接觸華文化的層面愈來愈廣。
結合「茶」與「室內設計」
至於為何會他會想到將「茶」與「室內設計」結合起來?是否因為專於室內設計而萌生了佈置茶室的念頭?
吳家丞笑說:「正好相反,我是先喜歡茶,才會喜歡上室內設計的。」
他認為,「喝茶並非只是喝茶,茶與空間有關」,因此才會開始探究品茶與整體空間的和諧協調。
他希望能在家品中「注入中國文化的哲思和內涵,以傳統意念為設計基礎及想像元素」,以現代的設計延續傳統之美。在斗室之中,讓古典質樸的文化韻味流轉其間。
撫著茶杯,聽著琴音,呷一口清茶,感受那溫暖淡雅的回甘。
這,大概就是茶與空間的和諧。
中國人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將「茶」置為最後,可見其於中國人的生活中有著最高之地位。
有「戀茶癖」的Tommy (吳家丞) 更是一天到晚茶不離口。他從暴風少年開始,由品茶,解茶,到戀茶。而陪伴著茶的,當然少不了眾所喜愛的紫砂茶壺。原來,Tommy 與茶的邂逅,正是由一個紫砂茶壺開始。
他看著眼前的茶壺,慢慢回憶:「在店裡,當時在廚櫃裏看見一個光澤油潤的茶壺,深深被它吸引。想著 ,想著,終於下定決心將它買回家作收藏。」當然,老闆給他的是新的茶壺,不是廚櫃裏的那一個。
過了一段時間後,Tommy 覺得奇怪極了,買回來的茶壺竟是暗暗沉沉的。心想:「會不會是老闆騙我呢?」於是他又再一次踏進店門口,一看到老闆就抱怨說:「老闆你是不是騙我啊,為什麼我買的茶壺和你擺在廚櫃裏的不一樣呢?」
老闆平心靜氣地說:「茶壺是要經使用才會靚,你用的時間長了,壺身便能顯出藴含的光澤。」這番話就像大海的浪花一樣,將Tommy固有的思想全部推翻。他自小也以為所有物件都是「越新越靚」,但原來世上竟然有「越用越靚」的東西!
他忍不住問:「那我可以要你廚櫃裏的茶壺嗎?」老闆笑著說:「可以啊!但價錢就不一樣。」 從那時開始,Tommy為了要養茶壺而飲茶,漸漸就愛上了茶,和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原來,拍賣會中的紫砂茶壺那麼貴,不單因為它是藝術,而是因為壺身的光澤,透視出它在長時間被使用後所沉殿出的價值。中國人對「物」的理念是「愈用愈靚」,不單茶壺如此,還有琴、硯、玉等。
所謂的中國藝術品,其實是就你在生活中經常與它「溝通」的物品。在「交談、交流、交心」的過程中,它的價值就一點一點累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