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前之易經,仍中國文化應運而生 至極簡約之演變. 現代説法 : 數碼化!
0一 陰陽也,源於易經
0 為陰=地。
一為陽=天。
地掛在上,天掛在下 泰 掛也。否極泰來之意。
0一亦有還原基本,重新開始意思。
廿多年前的我,是藉著茶這一小點藥引,漸漸涉獵其他傳統文化,繼而逐步理解各不同文化間之串連,而筑造一個半仙般的文人生活風情圖.
志大才疏的我,一直以來總想將此幅圖畫分享於友人,如每人都可成為時尚的古人,這個社會將如何?因此⋯茶學0一 ⋯誔生了!
木+木 希望透過0一,解構茶於生活文化中,既基本而又重要元素,亦籍此觸纇而長 引而伸之其他文人生活趣味。更進一步探討如何將此與時尚生活結合。
而茶學0一,亦因此開展,不經不覺間已3年,由A至R班,參與人數百多學員.而這百多人於Face book 非公開群組'0一工舍 ' 內,互相分享些對茶,及其他傳統文化: 工,文,藝,哲,等等之資訊。
吳家丞 Tommy
10-12-2016
某天Facebook上出現了一幅很吸引我的圖片:
一支竹製的茶通,擱在一片透著紅光的小石頭上。
我十分喜歡石頭,平常會以石頭創作。那時候正值創作的瓶頸,看了簡介以後,猜想老師應該在美學上有一套頗完整的思考,於是把心一橫報名了。
老師以茶為楔子,在茶霧氤氳間打開了文化的大門,小至杯緣的孤度,大至空間的設計,背後都有一套結合美與功能的哲思。在此之後,我也開始圍繞著「宋代四閒事」的概念,開始了創作以「宋式生活」為題的石器,希望以自己的風格塑造簡單而精緻的生活器物。
那片吸引我的石頭,初見實物時並不特別出眾,但在把玩一會兒後,竟然開始透出光芒。於我而言,「玉化」不僅因為物理上的滋潤,也因惜物有情而生,隨著人的使用而蛻變出更美麗的光澤。因此,我後來的作品都會在打磨時保留轉變的空間,期望它們與人相處時變得更為溫潤。
我因石而學茶,也因茶而啟發更多石雕創作。
茶,不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給予我美學的養分,使我的創作得以提升。
1-11-2016
Stella Yim
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IDG 意念中的 木+木 文創概念店
古意時尚 集木成林 的理念由一杯 一木 一石 一椅,延伸至整體空間 。
每個細節都包含我們將傳統理念,結合現代生活的實驗性及誠意。
我是 木+木 茶學0一 N班的學員,課程在2016年4月23日至6月4日期間舉行。執筆之時,剛好是課程的一周年,即是,我的茶齡亦有一年了。在2017年的4月21日,又隨Tommy和各學員一同去了台北茶團,這一年很圓滿。
有不少人問過,為甚麼我會去學中國茶。
我曾在日本生活,體驗過各式日本傳統文化,當中包括茶道。茶道體驗的過程中,即使明白出發點是為了修行,但實在不能認同當中的一些規矩。我人比較隨心,不太喜歡很規範、不自由的活動;而且我比較多話,一直禁語跪坐實在太痛苦啦。
日本茶道都是來自唐宋文化,追本溯源,於是就盟生了去學習中國茶的想法。回到香港,有一天看到Facebook的課程廣告,又覺得課程內容同我「幾夾」,於是就報名了。
可以融入生活的各種藝術我都好喜歡,喝茶是其中一種。喝茶可以把整個生活都提升,是lifestyle,有一種慵懶的優雅,又可以靜心放鬆。Tommy的率性,比拘謹的日本茶道,更適合我。
-----
茶學0一 其中兩課的內容是普洱茶,還會基本講解一下紫砂茶壺的分別。
聽著聽著的時候才想起,細細個的時候,不時會見到外公沖泡普洱茶。我都忘了。然後又想起,家中有不少紫砂茶壺,都是外公買的,但因為外公過身就沒有人使用,成為了擺設,便遺忘了它們的存在。直至我去上茶堂。
我發現,其實我正在重覆外公在做的各種事情。
他很喜歡攝影。在我早上起床的時候,他就從外面回來,原來一大早他和朋友們去了深圳影荷花。因為荷花綻放得最美的時候都是清晨,於是他就要很早很早出門。就是那段來回深圳的日子,不時就會見到他帶新玩具回家。我會很好奇問那些是甚麼,然後他就會慢慢講解那些紫砂茶壺的形狀,他喜歡的原因。
還記得有一天,他開心地說找了人來造一個櫃子在牆上,用來放買回來的紫砂茶壺。因為他最喜歡喝熟普,所有茶壺都是大大隻的。現在我最喜歡喝的都是普洱茶(當然還有老茶)。不知道我跳過了尋覓老茶口味的過程,到底是我的重口味還是外公的味道呢。在我喝著茶的時候有時會想,外公應該會喜歡喝 Tommy 賣的茶。然後我每次喝茶,都會想起外公。
從台灣茶團回來後,自然地,也帶回來一些玩具。有一天我興奮地去跟媽媽講解那些玩具的特別之處,她毫無反應。然後我就想,如果我跟外公講解我的玩具,我們應該可以樂足一整天。由我們的茶具開始,到他找老師學習書法,然後我在台灣遇上石墨莊的陳銘儀先生,還要獲得大師賜字......
喝茶的種子應該早在4、5歲人仔的時候就種下了。
外公應該很高興。
寫於2017年5月23日
寫於 2017.08.06
「泰華古軒」主人麥溥泰先生邀請了來自台北「紫藤廬」的周渝老師訪港,聯同木+木0一工舍掌舵人Tommy Ng 吳家丞、在8月4日晚設宴於「漫活堂」,與一眾「木+木」0一工舍學員和年青茶人,來了一趟深夜茶事&茶話。
以下文字,是活動後的分享記錄。
要再一次感謝大家。茶緣和啟發可預不可求,惜緣,感恩。
一葉一宇宙-一個人與茶同對自然與歷史未來的探索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231ab070102vmtk.html
「一泡好茶,常使人身心愉快而笑容滿面,但也能讓某些人落淚,甚至哭出,是它勾起了心中或身體上的某種傷心記憶?還是它打開了一扇童年時曾經讓你短暫窺見過的「天國」的門?」
當晚茶會派發的文章中,周老師如是說,而我不知道答案。
晚上一直都是愉悅的,到第二天(即昨天)早上醒來看照片、寫分享時就自己在流淚。不看不做就沒事,一看就要哭,於是那一篇文我就斷斷續續看了8個鐘(中間有在工作)。
特別是看「朴拙的茶碗」中一章。
老師當晚叫大家帶一隻天目或深色的茶碗。看到這個「要求」不無遺憾,因為我沒有天目碗,未能付合當晚「宇宙」的主題。然後我想起了一隻上堂時自己做的碗,想起友人Tina So說過不論好醜,自己做的就拿來用,用在甚麼地方都可以。所以自覺不夠好,但是自己親手做的,是特別的,就拿去登大場面吧,反正茶都是一樣的喝。
當晚看到大家的茶碗都很漂亮。
我不是不喜歡自己的碗,但一直以來都把它掉在一旁,因為看到燒成品好失望。
它是我至今為止拉得最好的一隻。當日老師完全沒有出手幫忙,全是自己處理的,一路拉就一路想要做一隻圓的去喝茶,這個形狀我特別喜歡。上袖時也小心,並實驗地把袖浸在碗內十多分鐘讓它厚一點。出來後所有結果都好好,就是觸口位,亦即是嘴唇碰到的位置,不夠滑。就是那一點點,我最喜歡的一隻碗就失敗了。
直至那一晚,見到老師太開心,即使碗不夠好都拿去給老師看,想拜託老師改個名,彌補那隻只欠一點點的碗。
老師知道了是我做的,很認真地看。然後我說學生作品、口不夠滑不夠好。老師笑著跟我說,碗不滑有時候不是不好的。當時我很意外,沒有明白,只回答說是嗎。最後名字沒得到,但得到了一課自我反省。
那隻碗根本就是我。
「只欠一點點」、「不夠好」根本就是自我否定,而要找彌補其實也不用外求。大家見到我的碗,沒有人說不夠好;大家一直在讚美,我也沒有真心的開心起來。即是,大家對我好,有時候我都覺得自己「不值得」。
我到底在渴求甚麼、要證明甚麼呢?
沒有天目也一樣喝到茶,「我認為一席茶的開始,應由茶湯自身來主導,所以用的器物也盡量是簡單朴拙為主,以免喧賓奪主。」我那隻碗,在20堂課中盡了力地做到最好,就已經是當時的最好啦。沒有不夠好。
一路寫就一路哭。
我不知道這是否傷痛,而又從何來,但我知道我了解自己又多了一點。那些「不夠好」,就只能一路學習一路修正,趕也趕不來。在各種矛盾中找到自己的平衡,例如知道器物不用貴重但我還是想要一隻天目。其實大家都好好,沒有人是不夠好的。
寫黎為咩呢?不知道。
就是多謝大家喜歡這個經常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我吧。要多謝David Tong和Tony Fung把拿著自己隻碗的我記錄低。其實已停止了學拉坯,自覺沒有天份。可能更多是逃避自己。多謝David當晚的一番話,好有啟發&鼓勵。我現在很喜歡自己的碗。
「茶不僅讓我們開心地接近並了解體會外在天地自然,也默默地觸動了人的「內在自然」,讓體內的細胞都有了發言權:常常我們心靈逃避的「記憶」,身體裡的細胞都為你說出來,讓你更了解自己,同時可以茶湯得到此刻極需要的茶氣以及能量,幫你度過並超越從埋藏深處而再度打開或邂逅的痛苦與難堪!」
當晚喝的茶根本不多,但令我很慚愧、又反省自己再接納。
周渝老師給的那一片葉,其實是甚麼?
另外,其實全晚最美的一隻碗,是Tommy Ng那隻最普通、把十隻私人珍藏都借出去、留給自己的那一隻工廠做的白瓷碗。
現在想起來,拉坯老師說那隻黑色的袖,名字叫「天目」。沒有事情是偶然。